積累與交流,是一次學術活動時,沈關寶老師提出的做學問的方法論。這四個字再加上“人生是一種修行”,可以作為我們讀書會的三大主旨。
記得幾多年前就有人說社會已進入讀圖時代,隨后是QQ時代、微博時代,現在已經進入“微信”時代了。無論是“傳統的回歸”、“現代性”還是“后現代”都無以概括當下中國社會文化的特質。但有一詞屬于形式的范疇——“快餐文化”,勉強可以概括這個時代的文化特性和精神氣質。
快餐文化,是一種以追求速成、不注重深厚積累和內在價值為特質的文化思潮和文化現象。所謂“快餐”只突顯“快”,但是缺乏營養,且多吃無益,正如肯德基、麥當勞等。在整個“快餐文化”濃郁的文化氛圍中,它部分地滿足了人們追求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時,也帶來了它的負面影響,文化所本當具有的修身養性的功能衰退,人與浮躁的社會相比肩、相生成。
文化如此,社會如此,本來就立足于人文社會的學術界,作為人文社會一面鏡子的學術界,自然也便難以逃離“快餐文化”的厄運。
在人類歷史上,大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引領社會的發展方向。大學作為未來社會人才發育成長的始發地,作為創造知識、傳播知識的圣地,自當克服“快餐文化”的弊端。當代中國大學自當擔其重任。
三亞學院藝術學院的“藝術經典讀書會”應運而生。

讀書會的宗旨有三。
其一,為讀書者提供一個平臺。
中國人的讀書量一向為世界所詬病。“快餐”的、“微信”的文化時代,許多人已經不知書為何物。藝術經典讀書會,就是為愛讀書的學生提供讀書的書單、提供讀書的正影響力。“積累”知識,夯實學術的根基,是讀書會的宗旨之一。
其二,為讀書者提供一個交流的平臺。
“天涯海角”一向是三亞的別稱,三亞也曾于唐宋兩代成為失意官宦的流放之地。“遙遠”“人跡罕至”“文化稀薄”等一向是三亞給人留下的地理和文化特質。
雖然三亞日漸成為國人乃至國際矚目的旅游熱點城市,但就學術而言,三亞學術界與大陸和海外的交流還很欠缺。如果不能與海內外的碩學大儒進行面對面的交流碰撞,“自家人”之間加強學術間的交流,也算是一不得已的辦法吧。學問的交流與切磋,此為讀書會的第二大宗旨。
其三,有利于學生的修習身性。
成就亞龍灣森林公園風景區的“旅游影視”《非誠勿擾2》中言“人生就是一種修行”,現代著名的作家張愛玲言“短的是生命,長的是磨難”。這兩句名言極有“禪意”,佛教謂人生有七苦,“生,老,病,死,怨憎會,愛別離,求不得”等。當孔子曰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學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順,七十而從心所欲,不逾矩”時,其實就是在用簡練的語言概括出儒家對佛家“苦難”的克服。
無論西太平洋的臺風、無論三亞五月的紅太陽,無論我們遷徙萬變的讀書地址,無論如何艱澀難懂的前人經典內容,無論我們為何樣的俗世所煩所撓,我們堅持著。我們的藝術經典讀書會,從形式上難道不也是在對參與者“苦其心志,餓其體膚,困乏其身”嗎?
這,本身就是一種修行。
對于“藝術”的苦行者,修行的目的地自然是“真善美”。修行,此為讀書會的第三要義。